細心的兒童心理學家們常常發(fā)現(xiàn)這樣一種情況:一個十幾個月的幼兒聽到一個嬰兒在哇哇大哭時,會馬上快步上去往他手里塞上一塊餅干,但是無濟于事,嬰兒還在哭泣,幼兒也就跟著哭泣起來,并用小手輕輕地撫摸著嬰兒的頭部,最后他把自己的媽媽找來,拉起媽媽的手放到嬰兒的額上。心理學家們認為,這就是嬰兒早期的同情心,或稱為“移情”能力,即把自己的感情轉(zhuǎn)移運用到他人身上。如果注意愛護和培養(yǎng),這種單純而又可貴的同情心就會發(fā)展成為利他主義的思想感情。
美國密執(zhí)安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·霍夫曼分析說,嬰兒對別人的憂傷表現(xiàn)出同情是因為他們還不具有“我自己”的觀念,他們把自己的憂傷和別人的憂傷混淆在一起。1歲左右,幼兒開始認識到別人和自己的區(qū)別,但仍然對別人的感情狀態(tài)作出靈敏的反應,并認為能使自己高興和滿足的事情也會使別人高興,用自己喜歡的東西試圖使別人高興和喜歡起來。到2歲多,孩子開始感覺到別人的痛苦不像、至少不完全是自己的痛苦,因此,他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(nèi)千方百計想辦法,試著用各種辦法使別人高興起來。
同時,一些心理學家通過試驗證明,利他感情的培養(yǎng)與環(huán)境的關系也很大。母親善于用事實對孩子進行直觀的利他主義思想教育,她的孩子就會以母親為榜樣,關心別人。比如,一只小花貓鉆在一堆棉紗團里出不來,左抓右撓,喵喵亂叫,母親見狀就趕快走上去把棉團清理一下,把小貓抱出來。孩子看到這一切就會受到啟發(fā)和教育,以后他會學著媽媽的樣子處處關心他人。如果他看到一個嬰兒躺在床上哇哇大哭,想要玩具又夠不著的時候,他就會立即走上前去把玩具遞給他,說不定還會安慰幾句。心理學家認為,如果母親感情上過于嚴厲和強烈,可能會使自己的孩子產(chǎn)生憂慮心理和具有侵犯性。
總之,兒童心理學家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,嬰幼兒的利他思想是可以培養(yǎng)并使之成熟的,同時也是很容易在處于萌芽狀態(tài)就被扼殺殆盡的。